我看到小女孩马百娟的形象和她走路的方式后,我仅能想到的人,就是母亲。那种笑容和走路的方式,和我母亲如出一辙,即使她已然48岁,她也还是挥舞双臂、走得很快——是的,他们长得也很像。即使我没有亲眼见过母亲贫困艰辛的童年,但看着片中小女孩被记录的生活,我得以从她身上发现母亲。
马百娟是二十一世纪初广大贫困的山区农民家庭中最普通的一员,她每天走在贫瘠的高原路上去上学。在高大的山脉与无尽的蓝天间,马百娟穿着大人的呢子外套,背着一个超过半身的双肩包,匆匆地挥舞着双手,奔向只有几间平房的学校。
【资料图】
嗓音是除了眼睛外能快速了解人的渠道。她读书的方式有独特固定的声调,明显的口齿不清,在不同的人听来有不同的意味。有人心疼落泪,有人诙谐一笑。
我母亲曾问我:“为什么你说话的声音比我说话要好听?为什么你在这样的环境里却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?”我当时并没有太好的回答,敷衍应付了几句。我母亲的家里和马百娟的家差不多,没有电器,照明靠煤油灯,接收信息的来源是高原上和她一样穷苦的人们。广袤的土地上没有任何超过视线距离的信息,就在这样狭小的家庭与看不到头的山体中,她出生、说话、行走。在石棉瓦平房教室里,不可能有人懂国际音标,更不可能有人耍一嘴儿京片儿。所以,她的眼睛和她的声音所表达的东西是一致:朴素。
她用朴素的普通话,念了一段自己写的作文:“在成牟村上完小学后,我要去新堡子上初中。我长大了,要去北京上大学,我上了大学以后,要去打工挣钱。我要一个月挣一千元,卖面,因为我家面不够吃。我还要盖房子、挖水窖,因为我们没水吃......”
这是一段在城市的寻常人家眼里充满矛盾的话。在成牟村不一定念得完小学,所以上初中都是奢望;长大了,要去北京上大学,可去北京上大学的人,又怎么会愿意为了一千元去打工呢?何况只是为了吃饱喝足。但是,对于黄土地上的人们而言,这就是毕生追求。当你看到马百娟穿着和她年龄不相符的衣服,当你听到她抽吸地念着她的梦想,当你对比着她的世界和老师描绘如今的世界,你很难熟视无睹,充耳不闻。西部农村,还有无数的马百娟。
我母亲,也曾是千千万万贫苦农民家庭中的一个女儿。不过,她离城镇更近一些,亲戚中有知道知识重要性的人,所以她没有辍学。她在适学年龄,以全校垫底的成绩,上了高中,又以全校前列的成绩,上了武汉某大学(真巧,徐佳是湖北人,在武汉读大学)。
徐佳19岁时,正在第二次高考复读。和我母亲一样,徐佳绝对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,但他同样知道,高考就是他这样穷苦人家几乎唯一的机会。一次次的失败,对他打击很大,但即便如此,他也确定只有考个好成绩,上个好大学,才是“出路”。再来一年吧。
小说《东北往事:黑道风云》中描述了一个叫“范增”的人,他复读一直读了八年,仍旧没有考上大学,最后在当时东北的社会环境里滑向黑社会深渊,惨死街头。幸好,徐佳考上了,是湖北工业大学。
大家毕业都一样,但需求却不同。徐佳学的是电力方面的专业,但尝试去保险公司实习。他需要钱,因为家里只有孤苦伶仃的母亲,没人能帮他脱离困境,他必须自己找到出路。试了一圈后,他还是去找了本专业工作。
徐佳的合同签得很好,在十年前签在深圳,现在回报肯定很大。
和我母亲一样,他是一个坚韧的幸运儿。
还有无数不够坚韧或不够幸运的贫困考生,他们的出路在哪?
袁寒晗喜欢美术,不乐意循规蹈矩地上学。
从她的名字听来,就知道她出身书香门第。
我总觉得她缺点什么,仔细一想,她家里祖孙三代都在,但好像没有男性。
休学在家期间,她画画、看书、看电影。
和前两位不一样,她感到空虚。这样的对比太强烈,强烈到你难以相信他们同活在一个世界。
袁寒晗一直在自由地选择:选择上不上学,选择要不要多睡会儿,选择要不要找点事情做......
为什么我写到这里开始零敲碎打?因为我确实无法具体叙述这种空虚。
这就好比:
两个人一起掉进沼泽。
其中一个人惊慌失措,拼命挣扎求救,大呼救命;
而另一个人,静静地躺在沼泽里轻声说:“看,天上的浮云,只是慢慢地飘过。”
我有过类似的感受。高三下学期,我的成绩大幅度提升,甚至一度很有希望考个不错的学校。但有一天睡不着时,我回忆当时的发生的一切,心里想:“好无聊啊......”于是乎,自那以后,我更不复习了。我买杂志、看漫画、看很多不能为我高考多考一分的理论书。
高三的那个英语老师,她要求我们背作文,认为背作文能让学生记住句子,好在写作时多写点好句子。但是这对我而言毫无意义,每篇作文她要求一星期内背诵给她,我在每次布置完的15分钟内就背得一字不漏,别人还在为上次的作文背诵发愁时,我就已经在看新买的《漫画派对》了。即使我背得再快再多,我的英语成绩也没啥太大区别。
其余学科也差不多,我不感兴趣,说真的,那些知识对我而言除了能考试,没有任何价值。记得再多,背得再多,对题目和考试规则的理解再深,又能怎么滴呢?
我那时候和袁寒晗的心态非常像,我也觉得只要一个人想好好活着,就不会吃不饱饭。
2019年6月7日当天下午,高考数学考试,我喜笑颜开地走出考场。除了我以外的人,多数哭丧着脸,还有不少女生在沿路哭泣。我爸问:“看起来你考得很不错?”,我说:“不是,我基本都不会做”。
高考成绩几乎是我高三数次有参考价值的考试中考得最差的一次。
直到现在,我个人也根本不在乎高考,这太无趣了。
这种心态一直延续到我大学毕业:我没有得过奖学金、我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、我甚至连大学都没毕业(仅是结业)。在大四大家忙着考研考公的时候,我在实习工位上,捣鼓相机和各种软件。当时好像半年就花了家里快10万。
袁寒晗说,她想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,是怎么玩的。我也一样。区别就是她可以选择去哪看,我家条件没好到这个地步。
我没投过简历,也不知道简历该怎么写才好,甚至都没找过工作,也从来没留意过招聘信息,稀里糊涂地就开始进一个团队里跟着创业。
结局:
PS:每个人故事的开始和结尾,都有现实意义,而且想也想得通,所以我并没有写很多过程。